「拚了『老命』寫出來的」——《大頭菜文藝月刊》刊登學院學生作品

26 Sep 2016

26 Sep 2016

71a65ce55ec378b7a5fac354b554061e.jpg
《大頭菜》書影(照片摘自「學生文藝」臉書專頁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kplmm
 
有人覺得語言科目如LCC005、LCC006是機械、枯燥的。可能有點。但是,我們的學生總能夠令它們變得充滿驚喜。2015-16年度的核心科目LCC006中文(普通話)傳意基礎(二)其中一份功課寫記敘文,學生交來連香港資深編輯關夢南先生都大大稱讚為「極有創意」的作品。從2016年6月開始,我們學生的作品陸續於《大頭菜文藝月刊》刊登,詳情如下:
 
日期 學生姓名 學生專業 作品名稱
2016年6月 李麗華 心理學 穿越
阮綽綸 哲學 見到它,我就想起校園裏的守望者
2016年7月 康保榮 社會科學 明珠
朱家軒 中國語言文學 智能宗教
2016年8月 戴顯猷 哲學 雞犬之聲相聞
盧信鈞 哲學 我要做一隻真正的斑馬
劉東傑 社會科學 看到它……
 
作文不是字詞的堆砌,而是心聲的流露、創意的蓄積與迸發。沒有電子產品的世界是怎樣的?同樣的題目,李麗華〈穿越〉的主人公被一隻古董手錶帶到一百年後的廢墟,跟新認識的朋友體驗沒有電子產品的生活。康保榮的〈明珠〉裏的香港已變成一個海底都巿,只有太平山還露出水面。海底都巿由兩大部分組成——出生、生活於地下街被稱為「垃圾」的多數人努力在機房工作,撐起另一部分——明珠的運作。地下街的人們相信是知識帶來災難,但主人公提出不同看法:帶來分化的,不是知識,而是人心。朱家軒的〈智能宗教〉中,「史馬風」變成聖物,受全民膜拜。歷史老師提出「史馬風」可能意為「聰明的機器」而非聖物,遭宗教法庭的人捕捉,並於廣場示眾、焚燒。目睹的學生「我」一方面對老師的「大逆不道」深感震驚,另一方面對同窗、大眾的殘酷、盲目,亦深感不安。「我」回家後面對聖物,終夜祈禱。戴顯猷的〈雞犬之聲相聞〉疑似田園牧歌式作品,卻透過文中老人對主角孔道法父親、祖父的評價,帶出「生命意義」的探討。作品文字淺白流暢,情節也簡單,結尾可見作者的幽默及心思,讀來令人莞爾。

看到同一幅圖片,我們的學生會想到什麼呢?劉東傑的思緒漫無邊際,他把這些漫無邊際的東西變成一篇文章,分享了他的過去、他的改變、他的懷疑、他的興趣、他的成長、他的瘋癲……坦然、誠懇的分享。盧信鈞的〈我要做一隻真正的斑馬〉寫的是一個男生的成長。斑馬的斑紋是為了幫助牠們融入週圍的灌木叢,孤獨的主角為了跟喜愛打籃球的湘傑結交朋友,投其所好,把自己變成斑馬。後來,主角發現每隻斑馬的紋路都是獨一無一的,是為了令個別斑馬被同類辨認出來,於是主角將友誼之手伸向自己、接納、擁抱了自己。阮綽綸的〈見到它,我就想起校園裏的守望者〉形式上有點像魯迅的〈狂人日記〉,小報社記者收到一本札記,裏面講了一個關於斑馬的傳說:「斑馬在大自然的鬥爭裏沾上了泥濘,久久沒有洗乾淨。日積月累的泥濘最終成為斑馬的一部分,再也洗刷不掉,掩住斑馬的黑白色。斑馬看不見自己的條紋,漸漸地就忘了自己的身份,常常把自己與其他的生物混淆起來,習性不斷改變,最後終其一生不斷四處遊走。所謂教育、社會化,所謂成長,就是這麼一回事吧。」札記主人阿葉想喚醒學生,對抗僵化的制度,卻被視為瘋狂,於五年前失蹤。小報記者抄畢札記,有所沉思、反省,並在一個斑馬彩繪活動中,看到小孩、年輕人在排隊,給文章帶來一點光明。

特別為我們的學生感到自豪,也特別感謝他們的認真、專注,以及他們坦誠的分享。
 
(陳曦靜老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