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拚了『老命』写出来的」——《大头菜文艺月刊》刊登学院学生作品

26 Sep 2016

26 Sep 2016

826200d50eee7f0fe3903c9bf4f4f3fe.jpg
《大头菜》书影(照片摘自「学生文艺」脸书专页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kplmm

有人觉得语言科目如LCC005、LCC006是机械、枯燥的。可能有点。但是,我们的学生总能够令它们变得充满惊喜。2015-16年度的核心科目LCC006中文(普通话)传意基础(二)其中一份功课写记叙文,学生交来连香港资深编辑关梦南先生都大大称赞为「极有创意」的作品。从2016年6月开始,我们学生的作品陆续于《大头菜文艺月刊》刊登,详情如下:
 
日期 学生姓名 学生专业 作品名称
2016年6月 李丽华 心理学 穿越
阮绰纶 哲学 见到它,我就想起校园里的守望者
2016年7月 康保荣 社会科学 明珠
朱家轩 中国语言文学 智能宗教
2016年8月 戴显猷 哲学 鸡犬之声相闻
卢信钧 哲学 我要做一只真正的斑马
刘东杰 社会科学 看到它……
 
作文不是字词的堆砌,而是心声的流露、创意的蓄积与迸发。没有电子产品的世界是怎样的?同样的题目,李丽华〈穿越〉的主人公被一只古董手表带到一百年后的废墟,跟新认识的朋友体验没有电子产品的生活。康保荣的〈明珠〉里的香港已变成一个海底都巿,只有太平山还露出水面。海底都巿由两大部分组成——出生、生活于地下街被称为「垃圾」的多数人努力在机房工作,撑起另一部分——明珠的运作。地下街的人们相信是知识带来灾难,但主人公提出不同看法:带来分化的,不是知识,而是人心。朱家轩的〈智能宗教〉中,「史马风」变成圣物,受全民膜拜。历史老师提出「史马风」可能意为「聪明的机器」而非圣物,遭宗教法庭的人捕捉,并于广场示众、焚烧。目睹的学生「我」一方面对老师的「大逆不道」深感震惊,另一方面对同窗、大众的残酷、盲目,亦深感不安。「我」回家后面对圣物,终夜祈祷。戴显猷的〈鸡犬之声相闻〉疑似田园牧歌式作品,却透过文中老人对主角孔道法父亲、祖父的评价,带出「生命意义」的探讨。作品文字浅白流畅,情节也简单,结尾可见作者的幽默及心思,读来令人莞尔。

看到同一幅图片,我们的学生会想到什么呢?刘东杰的思绪漫无边际,他把这些漫无边际的东西变成一篇文章,分享了他的过去、他的改变、他的怀疑、他的兴趣、他的成长、他的疯癫……坦然、诚恳的分享。卢信钧的〈我要做一只真正的斑马〉写的是一个男生的成长。斑马的斑纹是为了帮助牠们融入周围的灌木丛,孤独的主角为了跟喜爱打篮球的湘杰结交朋友,投其所好,把自己变成斑马。后来,主角发现每只斑马的纹路都是独一无一的,是为了令个别斑马被同类辨认出来,于是主角将友谊之手伸向自己、接纳、拥抱了自己。阮绰纶的〈见到它,我就想起校园里的守望者〉形式上有点像鲁迅的〈狂人日记〉,小报社记者收到一本札记,里面讲了一个关于斑马的传说:「斑马在大自然的斗争里沾上了泥泞,久久没有洗干净。日积月累的泥泞最终成为斑马的一部分,再也洗刷不掉,掩住斑马的黑白色。斑马看不见自己的条纹,渐渐地就忘了自己的身份,常常把自己与其他的生物混淆起来,习性不断改变,最后终其一生不断四处游走。所谓教育、社会化,所谓成长,就是这么一回事吧。」札记主人阿叶想唤醒学生,对抗僵化的制度,却被视为疯狂,于五年前失踪。小报记者抄毕札记,有所沉思、反省,并在一个斑马彩绘活动中,看到小孩、年轻人在排队,给文章带来一点光明。

特别为我们的学生感到自豪,也特别感谢他们的认真、专注,以及他们坦诚的分享。
 
(陈曦静老师)